“教管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系列活动”|教管系2018年度本科生 创新创业训练培育项目中期答辩顺利进行

时间:2019-03-22浏览:488设置


教管系2018年度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培育项目中期答辩顺利进行


根据学校教务处相关通知,为促进项目交流,加强学术指导,保障项目质量,教育管理学系于2019320日下午13:301730在文科大楼1213会议室举行了2018年度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培育项目的中期答辩活动。答辩评委组由教管系胡丽娟、刘海波、金娣和雷秀峰四位老师组成,8个立项项目的负责人及成员均到场。

首先,胡丽娟老师对此次中期检查的目的、程序、评分规则以及2019年度国创、市创和校创认定的要求进行了基本介绍。随后,吴晨芳、胡慧敏、李依铭、杨涛、计思多、曹晓婕、陈潇、胡奕洋八位项目负责人按照抽签确定的先后顺序,主要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现有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向评委老师和在场同学展示了当前项目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并阐述了下一步研究计划。

2016级本科生吴晨芳同学负责的项目名称是《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该项目立足于20189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展教育学大类招生这一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实改革。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大类2018级新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该项目团队了解到学生在入学初期对自身专业选择方向的迷茫。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后发现,在大类招生模式下会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造成影响的因素繁多,突出表现为就业取向和兴趣取向,这也将是后续二轮问卷设计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吴晨芳同学表示,他们团队将进一步扩展研究对象,通过量化研究,探究在学科门类不同的情况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并为学部更好地开展专业分流工作提供一定的意见。

2017级本科生胡慧敏同学负责的《基于亲历者反馈的上海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研究》是一项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来探析学生与教师亲历者对于学校支持体系为回应上海综合素质评价做出的变革的反馈与感受的研究。项目中期,该研究团队通过一轮问卷试测与对部分学生亲历者进行访谈,初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对政策本身熟悉程度较高,对于政策维度的划分表示基本赞同,但对于维度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半数受访者应深入讨论。对于教师和学校给予的帮助类型和频率,以及受访者关于所获帮助的反馈,他们也给出了多样的答复。胡慧敏同学表示,当前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市重点或区重点,为了辨析综合素质评价在不同层次的学校重视程度是否有不同,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他们将会访谈一些来自普通高中的同学从而使得访谈体系更为充实。

2017级本科生李依铭同学负责的项目名称是《中国现代书院学生跨专业交流的现状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为例》。该研究通过半结构访谈法,明确我校孟宪承书院学生跨专业交流现状,分析影响跨专业交流的因素,归纳不足之处,并提出可改进的空间。目前的初步发现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师指导、文化活动、后勤保障和个人意向五大方面,简要概括为:课程安排和设置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部分被访者的跨专业选课和辅修,从而限制了跨专业的交流;导师制对学生的跨专业交流上的作用有限,体现在与导师联系的不密切性,及导师的专业对口性问题,进行交流活动学生专业构成的同质性等;孟院文化活动是多数被访者跨专业交流的主要途径,但存在书院间交流活动时间和场地较少的问题;后勤保障对学生跨专业交流相对充分并可以满足学生需求;个人意向方面可看出个人多方面的考虑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跨专业交流的具体情况。研究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对孟院基本情况的调查、跨专业交流主题的进一步聚焦等。

2016级本科生杨涛同学负责的项目名称是《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治理特征与其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该项目的研究目的是探寻高校基金会的内部治理因素和组织绩效指标,采集多类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寻找出不同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实证结果做出判断,结合个案研究佐证观点,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基金会内部治理与工作路径的完善提出切实可依的建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实证部分研究,初步研究发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组织信息披露程度与组织绩效成显著正向关系,组织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越高,组织的绩效越好;组织的规模越大、组织复合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组织的绩效提升;组织人员的平均年龄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建设专业的资金管理团队和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能够显著提升高校基金会组织绩效。以上研究结论表明,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组织绩效与其内部治理特征密切相关,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治理水平仍有待提升。该项目下一步将计划采用访谈法进行典型个案分析,完善研究方法,深入细化结论,以达成研究目标。

2017级本科生计思多同学负责的《乡村小学男教师职业尊严个案研究》聚焦我国乡村小学男性教师的职业尊严问题。目前,该研究通过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等方法发现,教师们认为教师职业尊严主要包括教师的经济待遇、周围人(学生、家长、领导)和社会对教师的认同和尊重。受访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具有较高的职业尊严,但在从教过程中并未感受到自身拥有较高的职业尊严。

此外,男教师的职业尊严总体低于女教师。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及支持力度、教师的收入水平、教师专业素质和师德是影响职业尊严的重要因素。另外乡村社会“读书无用论”,社会舆论的负面渲染和学生家庭教育的欠缺对教师的职业尊严带来消极影响。据此建议: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落实国家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媒体应当秉持还原真相、适度报道的原则,提高对乡村教师正面事迹的报道;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可定期对不同年龄、学段、学科的教师开展点对点培训活动,切实提升乡村教师职后培训的针对性和成效性。

2016级本科生曹晓婕同学负责的项目名称是《“双一流”背景下本科生科研积极性激发机制研究》。加强本科生教育质量,提升本科生科研与创新素养是高等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浪潮下,关注本科生科研,合理激发本科生的科研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团队对来自六所高校1049名本科生进行实证调查后发现:当前本科生科研积极性呈现中等偏上状况,但缺乏一定科研主动性(尤其在机会识别和角色担当方面);不同性别、学校层次、学业成绩、科研经历的本科生在科研积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心理特质对本科生科研积极性有显著正效应;导师支持、学术资源、组织氛围均对本科生科研积极性有显著正效应;科研促进和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对本科生科研积极性具有显著正效应。针对以上研究发现,建议政府要继续鼓励、支持、引导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高校在贯彻相关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要积极进行政策宣传和活动的开展;本科生要提高自身参与科研的内在动机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投入科研创新活动。

2016级本科生陈潇同学负责的项目名称是《教育智能化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新定位》。在正式立项之后,该研究团队将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围缩小至教师的专业能力,并将其分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个性化教学能力、教育信息能力、生涯指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德育能力七个维度。通过对上海市曹杨第二高级中学和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17名教师的访谈,初步了解了该校教师对教育智能化的认识、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态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开展的现状。综合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及文献梳理的结果,该研究团队初步编制了试测问卷并向曹杨二中进行了投放,回收问卷76份。通过数据分析后,目前发现教师个人年龄、教龄、学科背景、所教科目等因素对其专业能力有影响。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结合问卷分析结果,该团队修改了问卷的部分选项和版面设计。陈潇同学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更多的学校正式发放问卷,进一步分析并进行校际比较。

2016级本科生胡奕洋同学负责的项目名称是《高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水平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手机网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与社交带来便利,但若过分依赖甚至成瘾,则同样会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危害。由于目前手机使用有低龄化的趋势,加之高中生处于未成年至成年的中间阶段并且面临高考的压力,该研究试图调查高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水平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参照文献与访谈结果,该项目组编制了《高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水平调查问卷》,截至目前,共发放11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1份。初步结论表明,非独生子女相较于独生子女有着更高的手机网络成瘾水平;学校中主题活动的开展能显著降低学生的成瘾水平;学生学业压力越大,成瘾水平越低;高中学生信息检索需要与学习需要将显著提升手机网络成瘾水平。

在整个答辩过程中,四位评委老师认真听取了各项目负责人的精彩汇报,并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针对研究题目的表述、研究问题的聚焦、问卷设计的信效度、项目报告格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意见,各项目负责人也对此进行了积极回应。老师们的点评与指导让八位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获益颇多,也为他们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改进空间和发展方向。

最终,经过下午长时间的中期答辩,根据评委老师们的综合评分,产生了最终的答辩结果:八个项目均通过中期检查;遴选出三组参加学部的二次答辩。未来教管系也会继续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机会和平台,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各项科创活动,增强本科生创新能力,师生、同伴共同组建富有生命力的学习共同体。

撰稿 |教管系2016级本科生 曹晓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