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教管系三位博士生获评教育实证研究优秀论文奖

时间:2023-10-30浏览:10设置

人才培养|教管系三位博士生获评教育实证研究优秀论文奖


       为提高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推进教育实证研究,第六届及第七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结果于近日公布。其中,教育管理学系博士毕业生秦鑫鑫获评第六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论文奖(学位论文),博士毕业生姚昊、马银琦获评第七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论文奖(学位论文)。


  秦鑫鑫

《公办义务学校骨干教师领导力研究》

个人简介

河南省确山县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管理、教师教育,在《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中国教育学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教育科学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等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主持4项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


论文内容概述


      骨干教师是教师中的相对优秀者,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一环,领导力作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充分探讨。秦鑫鑫的博士论文采用先质性后量化的混合研究设计,探讨了我国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领导力的结构、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在质性研究部分,论文基于访谈、政策分析和已有文献,编制了骨干教师领导力调查问卷,形成了骨干教师领导力的本土解释框架。在量化研究部分,基于2718份骨干教师有效问卷,对骨干教师领导力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骨干教师领导力为二阶六维度模型,由24个题项构成,包括引领学生学习、促进校内同伴发展、引领课程实施、参与专业决策、引导家校共育和促进校外同伴发展。第二,骨干教师领导力六维度均分为3.69,标准差为0.69。各维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引领学生学习、引导家校共育、引领课程实施、促进校内同伴发展、参与专业决策和促进校外同伴发展。第三,校长支持性领导正向显著作用于骨干教师领导力,骨干教师组织效用价值和同伴信任在校长支持性领导对骨干教师领导力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包括组织效用价值和同伴信任分别起到的中介效应和两个变量共同起到的链式中介效应。此外,多数荣誉型骨干教师面临多项区域层面的管理举措,不同骨干教师的完成程度存在差异,指导青年教师和课题研究对骨干教师领导力存在正向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骨干教师领导力提升的策略:第一,加强宏观制度建设,完善骨干教师管理体系,包括骨干教师评选、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评价、骨干教师激励和骨干教师稳定。第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校长赋权骨干教师增能,包括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实施分布式领导、革新领导方式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第三,优化专业发展体系,搭建领导力发展平台,包括重视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搭建骨干教师展示平台、革新骨干教师学习体系和鼓励骨干教师创新实践。第四,增强个人成就动机,骨干教师做到内外兼修,骨干教师应该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积极参与专业活动、形成同伴信任关系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姚昊

《高等教育扩张对省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 

个人简介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里瑟琦智库)研究员。长期从事教育经济与政策及前沿课题研究工作,近5年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流大学参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在《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Journal of Intelligence》《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中国高教研究》等SSCI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社会贡献着眼于为国家教育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服务,参与多项国家和上海市教育政策制定的论证研究工作。


论文内容概述


      高等教育作为拓展人力资本的主要渠道,被广泛认为是拓展人口质量红利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研究聚焦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与人力资本积累存在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下,分析高等教育扩张的非均衡性如何造成省域人力资本积累的空间分化。


      基于2003-2019年省域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与人力资本积累相关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建模、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门槛回归、随机前沿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发现:(1)高等教育扩张的规模、结构与质量呈现省域发展不平衡样态,全国博士研究生扩张的省域分布仍呈现“马太效应”,但总体扩张差异的省域收敛效应显著。(2)高等教育扩张对省域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高等教育扩张的不平衡能够很大程度解释省域人力资积累差异,高等教育扩张赋予南方地区更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3)高等教育扩张和人力资本积累收益的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存在省域人力资本的定向受益。(4)人力资本迁徙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造成省域人力资本收益不对等,人力资本积累分布较高和较低的地区呈现出“扎堆聚集”的样态,“集聚”的同时也会近邻“辐射扩散”人力资本。


      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通过“在集聚中走向再平衡”视角,探索兼顾经济效率与区域平衡的人力资本补偿路径,围绕制度创新下中西部省份人力资本有效利用与开发,以核心城市和都市圈战略牵引集聚人力资本优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马银琦

《高校社会服务贡献评价的探索性研究》

个人简介

      2023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博士毕业生,师从朱军文教授。现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作为核心成员参与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江苏高教》等CSSCI杂志上,围绕“高等教育评价”“高质量教育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话题领域发表学术论文。曾荣获国奖奖学金、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二等奖等。


论文内容概述


      高校社会服务既是国家、区域战略发展所需,也是其自身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并扩展办学资源的重要方式。虽然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愈发凸显,但人们对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所发挥的作用及贡献亟待关注。研究旨在探讨高校社会服务贡献评价,深化该问题研究对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走内涵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研究:1.关于高校社会服务贡献评价,应采用什么理论框架进行搭建?2.基于理论框架的高校社会服务贡献评价,其指标如何设计?3.高校社会服务贡献样态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经验研究、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fsQCA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回应本文的核心问题。通过经验导向建构了解释高校社会服务贡献评价的理论框架,基于“身份—资源—互动—成效”的分析框架,梳理出高校社会服务贡献评价的相关指标,再通过20个案例高校进行实证检验,揭示高校社会服务贡献样态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1.在身份及资源层方面,身份符号及服务资源在高校之间存在差异。2.在互动层方面,高校社会服务网络密度整体均值中等,参与高校社会服务网络的互动主体结构以政府部门与高等院校为主。3.互动区域在国内呈现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并逐步向周边辐射态势,存在侧重内在经济需求发展和侧重内在发展和外部政治要求相结合两种模式,在国外呈现出以综合优势、学科优势、地缘优势为特色的三种不同国际合作交流模式。4.在“多主体、宽领域”的互动模式状态下,不同高校社会服务网络呈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关系网络。5.在成效层方面,高校在各类领域做出了较为均衡的社会贡献,主要聚焦在教育事业类、生态文明类、经济发展类、国际影响类及科技进步类方面,而在政治建设类与文化传承类的贡献关注度欠佳,各类高校在社会贡献的投入及社会声誉的反馈上有所差异。6.学科特色和学校层次是影响高校社会服务贡献的核心条件,根据辅助要素的差异将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分成“全面协同型”服务模式、“互动开放型”服务模式、“资源依赖型”服务模式。基于此提出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贡献的规律性认识和系列政策建议。

【来源】华东师大教管系微信公众号20231030日推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