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讲坛报道】教师职业何以令人羡慕?——历史与比较视角的对话与省思

时间:2018-06-04浏览:329设置

教师职业何以令人羡慕?——历史与比较视角的对话与省思


嘉宾介绍

李林,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姚泽麟,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嘉宾报告一

师道、师范与教师职业省思



李林副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省思了“师道传统”,并认为世界上最为特殊的两个职业就是“医生”和“教师”,因为它们一个康复人的身体,一个康复人的心灵。在介绍了早期“文武不分”与“官师一体”的“师道传统”后,李林副教授从“为师之道”、“尊师之道”和“求师之道”三个方面来阐述他所理解的“师道传统”,将每个阶段“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注意的内容一一向与会人员论述,如“为师之道”即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要求“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学识与修养、提高技能与素质,这样才能上升到“尊师之道”的层面,学生才有“尊师”的理由和需求。李副教授还着重阐述了今天“教师”职业领域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教师待遇、队伍素质和工作负担问题,他认为教师待遇应该要整体提高、并使教师职业获得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可,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严格准入、准出,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而在工作负担上要减少教师的行政负担和让“外行领导内行”的可能,让教师能够潜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嘉宾报告二

我国医生的职业伦理变迁及对教师职业的启示


姚泽麟副教授认为,现如今不管是医生职业还是教师职业都还远没有让人那么羡慕,至少还不是一个普遍令人羡慕的职业。职业上吸引人入行和如何留住人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激励的问题,而激励分为物质与精神两方面。

从职业伦理来看这个问题,目前来看,只有律师和医生的专业化是比较高的,而这两个专业化较高的职业的典型特征就是“利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旧医生”改造为“新医生”,而这种改造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职业伦理来改造,即让医生建立起无产阶级价值观,期望是对行为规范边界的规定,换而言之也是一种激励,职业行为符合职业伦理才是最终目标,如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式的大夫等。但这种期望是制度要求给职业模范代表的头衔,这类似的期待行为会给相关职业的从业人士带来被道德绑架的风险,(刘竑波老师补充说:在高标要求下医生也有自己的一套实际运行体系)。因此,姚副教授强调物质激励制度与精神奖励制度要相协调,医生的身份被绑缚在公立医院,不能自由流动,医生所能获得的待遇和患者能得到的医疗资源也会产生结构性失调,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生的职业发展,医院内的现有科室架构和药价机制等也限制了医生的个人发挥,而这种医生如果解放到市场上后,资源效益可能被开发得更大,这一点,教师职业领域是否也存在同样的规律?尤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两位嘉宾作完报告后,现场参与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围绕主题向嘉宾们提出问题并就自己的观点发表看法,最后,教育管理学系的董辉老师对会议内容做了总结发言,并再次感谢了两位嘉宾的到来,本次教育治理讲坛圆满结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