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综述 |精英教育与社会流动:“寒门贵子”的输赢

时间:2019-05-21浏览:963设置


精英教育与社会流动:“寒门贵子”的输赢



精英大学经历在多大程度上会使“工人阶层”学生实现阶层跨越?

51514:00-16:00于文科大楼1213,教育管理系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峰博士后金津博士,为到场的教育学部的教师和同学们做关于精英教育与社会流动的主题报告。

金津博士


讲座伊始,金津博士对到场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欢迎,并说明此次汇报的内容是其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希望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关注教育扩张与社会流动的话题。

对于精英大学是否能够给“工人阶层”学生带来“习惯转变”。金津博士运用布迪厄的阶层视角理论工具和福科的规训理论去回答这个问题。她选择来自中国C9院校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13名大四学生,进行3年的追踪访谈,得出的结论是精英大学的转变受到来自“工人阶层”学生的习惯的影响。来自“工人阶层”的学生在社会“唯才是举”的教育环境中,即不断的脱离原本的“工人阶层”的自我认同,同时也逐渐远离了“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继而成为“工人阶层”与“中产阶层”的夹心层。这类群体奉行“唯才主义”,认为才华和努力是社会阶层晋升的重要素质,并最终成为维持阶层的新代理人。在精英大学的学习经历中,“工人阶层”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隔离”策略来管理和支持大学生活的社会方面。由于缺乏适当的资本,情感伤害,习惯性处置和工具理性的应用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工人阶层”学生的逆境经验。研究最终发现反身性并不一定会给现有的习惯带来变化和挑战,相反的是,反思性往往会强化已有的习惯,这表明了习惯在精英环境中维持阶级统治的持续作用。基于此,研究最后对中国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率的效果和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之后,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就讲座的内容与金津博士展开讨论,包括:该研究对于政策制定者的意义是什么呢?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象群体的规模逐渐缩小,这种问题会不会消失?生活史研究在教育中的运用等。金津博士对以上问题都做了积极的回应,并进一步阐述生活史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出问题的手段。


撰稿 | 2016级教育管理学系研究生 张   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