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从哪里来”学术沙龙报道

时间:2018-07-28浏览:736设置

教育管理系(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优质教育资源从哪里来”学术沙龙

黄康容 记录整理

201875日上午9001130,教育管理学系(教育经济研究所)的十余位师生在文科大楼1214举办了本学期第四次学术沙龙。李伟胜教授作了主题为“优质教育资源从哪里来”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动力机制。

伟胜老师主题报告:优质教育资源从哪里来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两大根本问题,只有产生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才能进一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政府通过行政行为来提供,它需要教育专业人士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资源配置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计划经济中,由政府制定计划并安排生产;在市场经济中,则是企业家在找寻商机并组织生产。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得益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而优化了资源配置,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企业部门相比较,当我们聚焦教育改革问题时,究竟是应该更加注重政府的作用,还是企业家的作用资源配置的角度来教育系统中的校长和区域教育领导相当于商业中的企业家。如何发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生长点需要教育系统中的企业家们找到一些新的突破为了改造薄弱学校、建设重点学校,通常由政府按统一的标准来配置资源。但现在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资源通过政府配置,专业人士可以提出更高的标准。例如,教师对“更好的教室”提出了新的要求。配置设备齐全的教室虽然很好,但可能与课程设计不相匹配。目前的桌椅都是固定的,我希望教室桌椅是灵活、轻便、可以移动随意组合的。硬件设施配置的背后体现着教育观念,对墨守成规的教师而言,无论安排哪一种教室都可以使用,但是希望创新突破的教师对教育资源配置有自己的新要求。在教育系统中,无论是师还是各种硬件设备,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学校以及各种专业组织去。从区域的角度来,除了需要提高资源标准要培育专业组织,让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通过创新项目用好这些资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要求也在提高,从“统一公正”到“人尽其才需要通过机制创新让教育专业人士有动力去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优质教育资源与专业组织

专业组织不仅仅包括学校,还包括教委、教科院、教研院、考试院、评估院、督导室等等。这些组织在教育改革中都在发挥作用,例如教研室组织的教研体系,督导室组织的督导评估活动。PISA考试让世界开始注上海教育秘密,其中之一就是上海的教研体制。学校中的教研团队,称为PLC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上海教团队建立有其行政色彩,亦有更多的专业功能。例如,上海市在设计推进“新优质学校”项目时,要素资源的配置、专业组织的创新项目可通过政府层面来组织,但最后落实要通过各个专业组织。以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为考察点,市教研室带领区域教研室深入开展教研检查最基础性的专业组织就是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学校的教育创新如何进行?以上海市发展性督导评估为例,评估学校时有“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大类,“基础性指标”是通用的,适用于同类的每一所学校;“发展性指标”相当于是自选题,如办学理念、组织建设、学校的独创性和特色等。上海市的学校都追求要有“自己的特色”。原因之一就在于市教委、督导室的工作文件中都有相应的规定。区域教育系统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专业组织把创新项目做

 图1

从教育治理的角度,就是要从全能政府回归到有限政府。政府做好本职工作,将其难以胜任的工作交给专业组织,在教育系统中赋予基层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主动创新的空间和机会

三、优质教育资源与协同创新

教育治理鼓励倡导学校之间竞争。如何让学校之间避免恶性竞争,做到创建特色、相互协作,需要理解复杂科学重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维——协同学。协同学认为任何一个复杂的有活力的系统内部需要有多样化的资源。以我们自己的系所为例,若每位老师都使用同样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就过于单一单调;即使使用相同的教材,不同教师讲授的内容也应各不相同。如此学生才可以鉴别比较,思想才能激活。所以一定要有多元多样性的资源,才能形成有竞争机制。但是竞争到了极端的时候,容易导致一个系统的崩溃。有的竞争需要系统有一种协同作用。真正复杂的、充满活力的系统,可以在“竞争”与“有序”两个维度之间保持平衡(图2有时重在协同因为竞争已经过于激烈;有时由于过于平庸又要促进竞争。

 图2

3显示的是“复杂系统”的演化机制。开放的复杂系统内部的协同(让不同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系统性)和竞争(利用要素间的差异性)是让系统得以演化的内在动力,最有活力之处就是“有足够的稳定性来支撑自己的存在,又有足够的创造性”的地方。稳定性相当于“协同”,创造性相当于“竞争”。杰作和平庸之作的区别就在于杰作更加扣人心弦,更加有大气。所以说一个组织、一个项目,如果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献的梳理,研究便难以深入,立足前人的是为了研究根基更稳,但是只借鉴别人的内容而没有新的创意,也难以产生吸引力。

 图3

当整个区域的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趋同,就应该打破旧的平衡,引入竞争机制比如发展性督导评估,其“发展性指标”就是要求学校创生出行的东西,否则大家都只是忙于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等到新的资源产生之后,建立更高水平的新平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今天这个时代起到了缓解择校热作用,从区域教育的角度意味着要把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建设“门口的好学校是优质化学校项目集团化区化办学,几乎上海义务教育的学校全覆盖了。现在上海市凡是公办学校,或者属于名校率领下的集团成员校,或者就是新优质学校的项目学校。意味着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创新的通道,同时也纳入进了市里、区里同行相互交流的平台

四、以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均衡发展的系统思考

一个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考虑微观(课程、教师)、中观(学校)、宏观(区域治理)三个层面(图4)。

 图4

创设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是上下结合的。基层创新是优质资源的持源但促进基层创新并不等于否认上级领导的功劳。上级领导作为有限政府的领导也需要更高的智慧。比如,推进课程改革项目或发展性督导评估可以分成调研、协商决策、实践推行和评价反馈四个阶段。在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时,市教委不将其命名为“三期课改”而称之为“二期课改深化”,重点在“深化”且“深化点”需要调研得知,从调研中发现。不命名“三期”的原因在于要保持前面二期课改努力连续性,提出“深化”是为了找到新的生长点。区域层面的改革不是一个人说了算,需要整体布局在维持平衡的前提之下又有重点的突破。以开现场会的地址选择为例,所选的区域通常已形成一定的创新经验,可以给同行提供智慧借鉴。以“新优质学校”建设研究为例,在研究中可以聚焦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发展作为一个项目,然后研究其中的运作机制,尤其是其中的竞争和协同机制才是创优质资源激活一个专业组织的诀窍所在。在创生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均衡发展,需要在区域层面协调错综复杂的关系。上海市教委要协调督导室、教研室、绿色评价等专业组织的活动,市教委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区域的教育领导必须保持区域发展平衡,保证系统正常的运行但是如果只维持稳定,太平庸缺乏活力无法完成教育承担的使命。在确保平稳的前提下要有所创新,味着要“会打太极”。在面对学校相对薄弱的状态时,如何创造出能够引领新高度、适应改革要求的新项目?绩效工资的背景下,如何激励教师?长到一所新的学校要创造新的威望,就必须要树立新的典型。一般来讲,从按兵不动的调研着手,找到切入点生长点,进而开发教改项目、开发教师资源、进行制度创新,形成竞争机制。这也需要区域给学校的制度放权。在竞争机制形成后,首先保持和谐的氛围但同时要有上进的活力一旦有了突破达成共识,那就要促进协同、创造和谐,协同的一个机制就是制度化。优质均衡在当今教育中是属于深层次的内涵发展任务,因此要教育的专业性资源缺乏时,人们热衷于统一标准化,资源丰厚之后便开始追求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且专业人士也会想把自己的专业工作得更加美妙从区域层面来看,宏观的教育治理、中观的学校变革以及微观的课程改革,需要通过恰当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建设才能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内生动力,从而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讨论

张克雷老师:我特别关注“内生性的动力今年两会召开时许多地方提出“九年义务教育”是否需要改为“十二年义务教育”。中央的意见是当前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均衡的地方,教育需要继续“均衡”,义务教育需要继续巩固,需要等“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扎实之后,再提“十二年义务教育”。这与今天讨论的主题有相似之处。

胡丽娟老师:我的关注点有两个,第一优质教育资源从哪里来?第二,谁来分布、配置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张克雷老师:我比较同意李老师的观点,优质教育资源从哪里来?从本土生发,不靠买不靠借不靠引进本土资源发挥本土的优势。

胡丽娟老师:在上海的确有很多本土的优势资源,但在其它地区,土资源就不足、教育资源较为贫瘠,那么它的优质资源从哪里来呢?李老师现在研究的是上海的经验,上海的教育资源基本来自于本土,这与上海地区的地域区位、资源总量和资源配置方式、包括专业组织的功能发挥等都有联系。

张克雷老师:其他地方只能借鉴,借鉴这个竞争协同机制,然后在自身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动态的竞争机制。

胡丽娟老师:关键就是动态的协同机制如何来创造?

李伟胜老师:以教育弱区为例,对于教师资源,首先要要区分出好的和一般的教师,凸显出竞争机制,鼓励教师朝向“好”的标准努力;鼓励之后的学习机制的建立,就是协同机制就是优质资源的均衡。学习)的方式可以是现场会交流、文件撰写汇报等,学习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思考。归根结底就是说立足自身,善用内部有差异化的资源可以不断开发优质资源。把看起来整体化、均等化的教育资源差异化,区分之后各尽其能,尤其要把优质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用,从中寻找到“利润空间”。

张敏老师:示意图其实就是自上而下的教改推进思路图。李老师的研究课题特别应景,上海市前不久推出了120所公立初中强校推进项目,名单中很多都属于“菜场中学”。现在要求“双名工程”即名校指导和名师指导,通过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提升学校实力。最基层的“教改项目驱动”是一个基础工程。优质资源最终要落实到每位学生,要求每位老师在教改项目当中作出贡献,这恰恰是最难的地方因为它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难点在于教师是否是主动积极参与。教育创新首先是要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及其课堂创新。要达到真正的学生整体提高整体发展首先一定是教师认识并接受这样的一个理念,教师觉得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改革,然后把物质资源、行动等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上再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也是自上而下改革最难的但恰也是最关键的,是改革成功的基础。

张克雷老师:什么样的情况算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的评定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是否有相应的固定的数学模型?教育的发展是系统的,既包括考试的成绩,包括因为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系统如何才均衡发展?学校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薄弱学校减少了是否就等于均衡发展了呢

李伟胜老师:教育部网站上的数据显示,全国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达标率已经达到了85%。按照教育部的评价标准,全国总体上已经开始进入到了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过渡的阶段。学校里的改革越是到基层难度越大,这个时候就越需要通过理论传达上级意志。有智慧的领导者善于倾听下意见、鼓励下层创新,通过在“教育创新”中的居中协调激励和引领教师,领导的艺术就是在协同和竞争之间寻找平衡,而在创新难以生成之时,领导者则需要树立典型。或者通过引进专家与项目寻找创意和切入点,进而形成制度,课课堂改革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邱伟华老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优质资源其实要从激励机制当中来。公立教育系统的问题是不能像市场机制一样用钱来激励。教育领导可以在教育经费预算中进行调整,形成小幅度的物质激励如绩效工资,但是这个激励达不到自由市场竞争的激励强度。为补足“绩效工资”的激励不足,还可用“荣誉”及晋升机会作为激励手段。不能使用市场激励机制时,面临几个问题要判断哪些是优质教育资源,按照什么标准来评判优质资源,谁来评判优质资源,以及如何给为提供优质资源的人支付报酬。市场经济,这些问题都是由分散消费者进行决策评判标准由消费者自己定,报酬是消费者自愿掏钱,这个激励强度最大。公立教育系统通常教育领导代替学生家长做出决策由专家制定标准不同家长孩子的需求是不同的需要制定多少类标准很难知道。在不同标准下,从资源倾斜、荣誉颁发、晋升机会上如何给学校和教师提供足够强的激励?按照市场激励一定有优胜劣汰,但公立教育系统要保持稳定,技术操作来看真的非常难。

李伟胜老师:资源倾斜、绩效工资调整的幅度是有限的,只是对个人或学校创新性的承认。民办学校用市场淘汰机制、把教育行为参照市场行为来运作

张敏老师:也不能只考虑物质激励,教师也不是只考虑收入因素的。即使收入很可观,公办学校的教师很多也不愿意到氛围紧张、压力重的民办学校去。

崔璐(研究生):李老师把“协同竞争”作为内生动力,我觉得一个区域或学校的发展不是都源于内在,往往人的发展更多的是外在因素的逼迫学校自身完善的压力不如社会对其要求的压力更强。“新优质学校”项目的初衷是希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每个学生发展需要是不一样的。例如家长可能更看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现在上海市提倡绿色指标评价,但家长却认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校本课程很花样的东西联系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孩子在这其中获得不了更多的价值。虽然说教育的利益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考量,在短时间内需要让家长看到一定的教育成效。比如一个在学业成就上不占优势的孩子,如何找到适合这个孩子的发展道路?如何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短短几年中的发展成效,从而认可学校的发展道路。这才是学校优质发展的难点。

李伟胜老师:老师理解的学生需要和家长理解的学生需要其实不一样的有相通的地方,从长远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又回到“谁来评判优质”的问题。

黄康容(研究生):老师研究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您理解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跟其他教育优质均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之前在关注优质均衡研究文献看到一个说法,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应该是一种底线的均衡,“底线均衡”就是要兜底”,就是要把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确保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先达到最低合格标准,学校教育质量的衡量底线抬高,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优质。另外,老师您提出的“协同竞争,竞争鼓励差异,在这过程中要以什么为抓手第三,您在“战略布局”版块提出要以“特色发展”作为竞争的一个因素,疑问点在于创办特色之后是否就达到了优质均衡的要求呢?

李伟胜老师:目前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属于政府行为,而到了高中阶段讲的是特色高中建设、高中特色化发展,这个时候就不讲究均衡了。上海率先实现基础均衡的原因,其中之一有家长的诉求,另外一个就是整个社会的专业人士都觉得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涉及到他们是如何理解教育的理想和理念。至于差异,我们看到资源的不同,立足于现有的资源条件找到区分的标准标准建立之后才能够体现出差异有了特色之后互相之间如何借鉴是区域层面要考虑的问题


李伟胜老师提出的 “优质教育资源的内生性创生”,从教育治理的角度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为更多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大家仍然感到意犹未尽。李老师提供的新视角、新思路,激发了大家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认识,沙龙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圆满结。

8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