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学术沙龙报道《中小学管理》杂志团队来访交流

时间:2018-09-14浏览:475设置

教育管理系(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立足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和表达学术沙龙

袁欣宇 记录整理


201895日下午2点,教育管理系(教育经济研究所)二十多位师生在文科大楼1214会议室,举办本学期第一次学术沙龙。《中小学管理》杂志的孙金鑫主编携其团队来访,和大家探讨如何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炼研究主题,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术成果。


孙金鑫主编:助推本土教育理论创生 陪伴学校管理者专业成长


《中小学管理》杂志创刊于1987年,当时我们发现在教育管理领域里并没有给中小学校长阅读的杂志,因此决定办一本专门面向中小学管理者的刊物。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到今天,我们确立了“助推本土教育理论创生,陪伴学校管理者专业成长”的办刊宗旨。


一、坚持初心 发现管理之美

我们的期刊紧紧围绕学校管理,定位于面向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以及教育局等行政部门的领导。每一篇文章至少要来回修订20次以上,很多校长的稿件修改之后都变得更鲜明更漂亮了。我们做期刊是很纯粹的,没有功利性的需求,只要觉得这个内容好,对其它学校有帮助,就会去关注。我们的信仰是发现管理之美,发现教育之真,发现人性之善。我们坚守永远不收版面费。做编辑最大的幸福就是陪伴着一些人从中层干部到副校长、再到校长,他们的成长也正是《中小学管理》杂志成长的动力。我们发的文章不是C刊那样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性论文。C刊论文校长是不会看的,他们不需要特别严谨的推理过程。他们关注现场生成的问题和方法,以及可以用的一系列办学经验。

秉持“助推本土教育理论创生,陪伴学校管理者专业成长”的宗旨,我们只是将自己定位为文字编辑,更是中国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和推广者。学术界的纯教育研究者,更侧重理论,往往对实践关注不足。要让所有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切实提高中国教育管理的实践水平,就必须关注学校、校长、教师到底做了什么。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的刊物非常注重实践。褚宏启老师对本刊的评价是“既尊重理论,更敬畏实践,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互惠”。当前的教育管理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局部满足教育实践的需求,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理论研究者对实践关注不足。有教育专家这样评价我们的刊物,“如果研究者不知道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符合社会需求,如果博士生硕士生找不到学位论文选题而一筹莫展,翻这个刊物可能就会有启发”。

我们的杂志每期都有本刊视点,重点关注教育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和中小学内外鲜活的管理实践。文章的写作路径是发现问题、探析原因、解决问题、经验升华。一般校长只能写到第三步即解决问题,我们《中小学管理》杂志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帮助一线管理者实现经验升华。我们的编辑团队两头走,一面提升校长的实践内容,一面让学者来解释梳理校长的需求和想法,从学术角度对实践问题做范式的分析和提炼。我们的编辑团队白天在外边跑,寻找鲜活的选题,晚上才回家写字。选题的第一个来源是到全国各种类型学校的现场去看鲜活的经验和案例,了解校长的需求。第二个来源是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一线顶端研究者的选题和研究方向中找到灵感。第三个来源是从政策角度看问题,例如每年教育部出台的各种政策。第四个来源是热心读者的自然来稿,从中看到大家关注的热点和真实的需求,自然来稿中有价值的部分会放到期刊末页的“微观点”栏目。我们的杂志正是这样通过教育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三方的视角,形成比较立体的视点,来助推本土教育理论创生,陪伴学校管理者专业成长


二、30年视点主题 展望前沿

去年是《中小学管理》杂志办刊三十周年,梳理视点栏目的主题,能够反映中国基础教育管理领域的发展变化。举一些近年的例子:

2012年我们进行了“作业研究”,而这次上海成果奖里就有一项作业研究获得一等奖。

2013年我们就提出学校校长的“空间领导力”,现在学校建筑文化就很热门。我们刊物在全国首先“关注中层”,提出“中层领导力”。现在全国都开始关注学校里的中层组织和管理人员,中层干部的培训也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培训项目。

2014年我们就做了“练习系统”,还提出了“班本课程”、“80后校长研究”、“走进脑科学”等当前的热门话题。

2015年提出的“走向云管理”、“新高考”、“核心素养解析”、“女性领导特质研究”都走在教育领域研究的前沿。

2016年提出的“首都教育供给侧结构变革”、“领航校长”、“浙江高考改革”也都是一些热点。

2017年我们提出了“场馆学习”即学习空间变革,以及“校长增值力”。“从PISA2015看学校管理”的四篇文章,后来全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018年,我们提出了“教室中的科学”,无意中关注了学生的“视力问题”,现在学生视力成了影响到国家安全的一个问题。最近做了“理实相生”,即让理论走进实践,让实践升华成理论。理论和实践、学者和校长以前是相离,后来是相轻,现在的关系是相思,未来最终要成为相融和相生的共赢关系。今年10月我们还将推出“教育管理40年”,也都是一些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的话题。


三、栏目内容选题

接下来,请《中小学管理》杂志编辑部主任谢凡老师、教学栏目责任编辑崔若峰老师、学生专题栏目王淑清老师、新媒体部主任杨晓梦老师分别介绍各自的栏目的内容和选题视角。


谢凡老师:我负责区域和校长两个大栏目,往上是到行政管理者,往下拓展到学校中层管理者。

区域这一块聚焦基层教育创新经验,关注区域教改实践,例如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包括课改实践及评价、教师培训、干部队伍建设等。目前比较缺局长的研究,局长这个群体的具体特征、现状、需求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区域项目我们这几年关注了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还有各地的典型经验,比如深度解剖山西课改、首都教育新地图,接下来我们对上海教育也要进行深度解析。

校长栏目侧重于解读校长们的办学智慧,分享治校的思考或方略。该栏目包括两个子栏目,领导理论系列和校长学哲学。领导理论系列,会请一些专家学者做选题甚至主持栏目。校长学哲学,目的在于提高校长的思维能力和哲学功底。我们特别关注卓越校长、领航校长、校长增值力以及女性领导者特质的研究。通过校长研修项目我们与校长这个群体长期对接,陪伴了一代代校长的成长。


崔若峰老师:我负责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栏目,包括“学与教”栏目、读书栏目和法制栏目。选稿的特点是从管理角度去看学校问题。例如学与教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学校课程管理的问题。从区域的学校教学成果来观察选题,例如从理论角度解读上海教学管理教学科研对PISA成绩起到的作用。从国家政策角度,分析国家课程教学改革政策出台后对学校的影响、新高考选课走班问题的解决方法。法制栏目更多的是解决学校里校长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辞职问题,还有安全问题,如校园欺凌。读书栏目是从理论角度谈读书的好处,从管理者的角度推荐的一些好书目。


王淑清老师:我负责学生镜头探索栏目,从校长的角度来看学生管理。主要方向有,一是关注学生的普遍发展现状,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老师调研了现在学生的营养摄入、睡眠时间和学习情况。二是针对性地关注特殊孩子,例如超常儿童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学习方式与个性化培养调研。三是学校管理当中的学生德育工作,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的老师进行了“榜样教育”调研,发现好多孩子的榜样是明星,然后透析原因,帮助学校找到对策。


杨晓梦老师我负责教师和评价两块内容。第一在学校层面,关注学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例如新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综合评价、服务支撑体系、绩效、工资、编制等问题。第二在区域层面,关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例如今年5月我们聚焦了上海市的教育设计框架,还有9月马上要推出的安徽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优秀经验。第三在国际方面,关注国外的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以及顶层设计方面的教师团队建设。例如对芬兰教育,我们不会关注互联网上能查到的相关内容,而是关注真正参与芬兰教师队伍建设或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最近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县管校聘、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如何发展等问题。评价栏目包括校长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我们希望作者从数据背后有进一步的思考,挖掘出深层次的内容。




讨论

孙金鑫主编的报告与教育管理系的老师们产生了许多思想共鸣与碰撞,大家围绕“立足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和表达”发表各自的看法,孙金鑫主编对老师们的问题给予现场回应。


李伟胜老师:我们这个团队正在做学科发展规划。作为一流的大学,我们不仅要有学术观点上的创新,还要面向实践。面向实践时,要尽可能和全国教育领导者、管理者发生高层次的联系。我很佩服你们,持之以恒的地关注校长、局长的相关研究。中国校长讲的故事,很多用西方话语是解释不了的。举最简单的例子,中国校长关心老师的生活是很正常的,但这种领导力在西方人看起来那就是生活和事业两部分。中国的校长既要紧跟时代,不能够干涉年轻人的隐私,同时该关心到位的要关心,这里边有一种家国情怀,领导要像家长一样的关心每个员工。我们背后的文化因素,用西方逻辑就解释不清楚,所以必须要建立本土的国际话语系统。我经常讲两个典型的例子,哈佛大学校园内外有七座教堂,清华大学有没有?华东师大有没有?为什么?因为那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做研究的时候,是带着要分享上帝的智慧的这样一种使命感。我们中国人要做世界一流的成果,要有这种使命感,但是我们怎么建设?明尼苏达州一个小镇,12所中小学幼儿园有32座教堂,这到我们这里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哪一个机构承担了这32个教堂的职能,那就是学校。中国校长的使命感相当于西方的牧师,或者说是教堂的负责人。


孙金鑫主编:这个我跟您碰撞一下,当时雄安新区做教育规划时,规划组的人找我帮他们提一点点意见。我当时就跟他说,必须要做社区,学校要成为社区文化的中心,甚至要承担国外教堂的功能。


熊万曦老师:很佩服你们!我们平时接触很多案例,大量的工作是要帮校长梳理教育思想。这些工作很难做,应该是向你们学习,怎样能够把原始的文稿,提升到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效果。我有一个很好奇的地方,你们关于比较方面的文章多吗?


孙金鑫主编:不多。我们有一个栏目叫世界。我们在比较教育这块不刊登纯粹看国外文献就能够明白的东西。我们关注到现场进行生动的体验,得到第一手资料,有鲜活生命的内容。比如一个校长从微观视角来观察美国的教育,他写教室里的秘密。一张学生的课表或者老师的课表,从这教室里的微观视角出发,来看美国教育的现状,反思它背后的制度成因和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他会通过对美国的反思来反思我国的教育,找到我们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他用证据说话,从一张课表看到背后老师的工作量,孩子各种科目的课时,休息时间。用孩子的体育课、科学课和母语课的课时,说明美国基础教育对母语课、数学课和科学课的重视。


刘弘波老师:我很感兴趣现在的中小学图书馆。对校长来讲,什么叫好的图书馆?中小学校长如何发动老师去图书馆的资源。我也去看了美国小学,当时一看就觉得我们的汉语阅读太差劲。如何从儿童的视角做一个好的图书馆,是中国中小学很大的问题。


孙金鑫主编:儿童视角确实是没有。我们有一种提法,学校就是一个图书馆。我们做“教室中的科学”时,就考虑了PPT、白板对孩子视力有多少影响,什么样的器材更适合一点。当时北京二中校长跟我聊,他说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你能不能做得起这些,能不能做这件事。


刘弘波老师:我们的阅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光靠教育部出的阅读的东西,它没有儿童视角。我做学生时,看了很多古今中外的东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中小学里面,实现我们当年这种读书的量?尤其是在现在的高中,这都是一个可以看到的问题。


孙金鑫主编:每一个问题提出来之后,我们杂志希望找到一个做得好的学校,把这样的案例呈现出来。比如有学校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把案例呈现,告诉校长们可从哪个角度采取哪些措施来改进?比如校长怎么调动教师对这件事情积极性,怎么样建立一种制度,来提升教师的意识。


邱伟华老师:不少校长想创新,但不知道方向在哪,而且创新也有风险。你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创新领导力方面,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是怎么做的?


孙金鑫主编:很多校长接任后,就把大标题贴在学校弄创新,他觉得就是要跟前面不一样。实际上创新一方面是继承,另一方面才是新的创造。我们没有做很多关于创新领导力的研究。校长在实践中是怎么创新的?有若干校长跟我们讲,他一接任校长后,就把我们杂志的合订本拿去,挨篇翻,翻完后做学校发展规划。创新也是一个系统,看过很多学校的实践经验后,不少案例可以借鉴,这有很强的直接的参考作用。我们杂志发表的都是国内做得最好的一些学校的经验。很多校长创新想半天,发现别人都已经做过。比如说他可能担心图书馆的问题,发现我们可能三年前已有文章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好了。


孙金鑫主编及其团队成员的主题发言精彩纷呈,令人振奋。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孙主编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思考,激发了大家对教育实践的热情,本次沙龙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圆满结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