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教管系师生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时间:2024-11-22浏览:10设置

科研成果|教管系师生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近期,教育管理学系董辉副教授、博士生高文心在教育学高影响力期刊《教育研究》(2024年第9期)上发表题为“超越教师伦理困境——兼论教师教育信念培育”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指出,教师伦理困境在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构建、变革和发展过程始终存在。某种意义上,伦理困境是嵌入现代教育制度的社会事实,它源于现代学校建制的制度基因,在学校历次结构性重塑中逐渐凸显,并在当前教育系统的复杂生态下持续放大。当学校教育在结构上逐渐摆脱单一的最佳系统转向多元系统,行政、市场、专业乃至网络权力交织扭合,就构成影响教师决策行动的矛盾张力空间。


  教师在政府和学校、学生和家长、同侪和社群互动中,不得不同时回应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召唤,落实学校和社群的专业要求,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期待,还要力求坚守本我的从教初心。多维场景下的制度交锋和伦理博弈,让基层教师面临一系列公与私、义与利、轻与重的两难抉择。工作场域,教师须用制度化的公开策略应对困境;生活场境,教师又以相应的潜隐策略调适自我。但明显,教师在应对伦理困境的两套剧本中进行切换,更多的只是实现了对困境的适应以及与现实的和解,却并未实现本真性自我的持续成长和壮大。这并不是一种安好的自我存在,它难以给教师提供直面挑战时“成事”与“为己”的内源力量,反而会令他们的内心逐渐滑向麻木和倦怠。


  当前,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新政策新部署,既为广大教师切实走向大国良师的新境界提供了引导和支持,也为他们重塑教育信念并真正从伦理困境中“突围”创设条件、创造契机。为此,研究建议,超越教师伦理困境,应夯实培植教育信念的智识基础,补齐教师应对伦理困境的素养短板,创设为教师心灵赋能的社群空间,营造让教师安心从教的良序生态,助力教师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伦理实践中行稳致远。



  教育管理学系刘皛副教授在教育学高影响力期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年第10期)上发表题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最新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议题“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缘起于2019-2020年围绕我国高校异地办学开展的一系列调查研究。高校异地办学特别是跨省异地办学冲破了行政区划的壁垒限制,改变了传统上高等教育以省域为单位的“块块分割”治理常态,构建了跨行政区的多中心治理格局,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治理关系架构。在政策模糊地带生长出的高校异地办学,体现了高等教育治理的自发性和自我演化,虽然是对中央政策的僭越和变通,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和部分地方的双赢,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突破既有行政藩篱的基层制度创新。(详见:1.刘皛.高校异地办学的“共谋”行为与跨行政区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03): 28-35. 2.刘皛.高水平大学异地办学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成效[J].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05): 55-61.


  以高校异地办学为切入点,将地理空间尺度引入高等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成为了后续研究的重点。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下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研究”(BIA210197)立项后,在全面梳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的演变历程、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发展成效等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此文的初稿《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格局及主体关系调整——基于行政区与功能区交叉的视角》,并在202311月举办的第七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学术论坛之“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分论坛上汇报交流。文章投稿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之后,结合匿名专家和编辑部的意见,对论文的内容和题目均做了修改完善。文章从“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的议题切入,回应了国家顶层设计中“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主题,将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及其主体关系调整置于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展开,讨论了空间分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教育管理学系结合学校、学部卓越学术战略导向,为系所青年教师和学生学术发展提供优质资源支持,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系列高水平、高影响力的成果。当前,着眼未来再出发,教管系将一如既往在教育领导与政策、教育评价、教育管理和教育经济等学术领域不断深耕,产出更多卓越成果,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华东师大教管系微信公众号20241121日推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