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国际研讨会资料之八:​张远增 |《新高考数学考试政策的效果——基于2017和2018年秋季高考上海市最低投档线分数的分析》

时间:2018-11-18浏览:148设置

《新高考数学考试政策的效果——基于20172018年秋季高考上海市最低投档线分数的分析》


张远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评价、考试评价、公共政策评估、计量社会保障。


  先说明一下,因为我们这个是关于教育领导的一个会议,按照我的理解,教育政策和决策本身应该是很重要的教育领导。

  今天的题目是《新高考数学考试政策的效果》。现在我们国内对政策的研究很少。我们上海市考试院每年公布最低的录取分数线及考试成绩的构成,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也有用的数据,能够让我们从某种程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报告主要是讲这几个:

  第一个是问题的提出,第二个是研究方法,第三个是数据,第四个是数据分析,第五个是结论,第六个是简单的讨论。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前提:一个是国务院2014年提出新高考,新高考非常重要的就是文理不分科,其中最重要的地方实际是文科生和理科生考同一张数学试卷,而不是科目选择上。科目选择是间接的。上海2017年已经开考了,我们想就此做一个实证意义上的研究,某种意义上回答这个问题。

研究来讲,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如果这几个假设成立,那么这个研究可能就有一定的价值,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这个可能就有问题了。

假设1:我们认为高考制度本身是按照公开的原则给考生配置受大学教育机会。

假设2:高考考生都是追求自己现实意义最大化,大家注意不是理想意义,而是眼前利益,所以才会出现我们新高考最大的问题,选物理的人很,其他科目的很多,实际上就遵循了这个假设。在这个假设之后,你发现只要是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他才会决定数学该如何考

假设3我们认为数学考试政策实际上加大了数学高考成绩,对考生录取机会的影响,按道理来讲他应该认真学数学。

假设4我们认为上海市秋季高考,像语文考试难度不会受数学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就是和过去的考法还是一样的。实际上历史的考法包括外语都是一样的。

  这四个假设成立的话,我们继续往下做。我们大概的研究方法就是把学科根据上海市考试院公布的叫做语数高,就是语文和数学里面得分高的叫语数高,语文和数学里面得分低的叫语数低。这里面公布了选考,一个是选考科目得分高的,一个是得分低的,还有得分中间的,公布了这几个成绩,我们给了它一个定义。我们不按总分划分考生,而是用的总分率,就形成了数据。这里采用的是配对样本的平均差异配对T检验,一个是配对样本分析语数高和语数低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这里的度量考试区分度选取的标准,一个是标准差或者方差,一个是变异系数对他进行衡量。我们建立了一个所谓的总分率的模型,这个模型采取回归的方式做。

  有了这个研究方法以后,接下来就是研究数据。数据哪来?我们用的是官方数据。一个是2017年的数据,上海市考试院首先公布了投档分数线,然后不够,征求志愿,再不行再征求志愿,然后公布了三个,把最低的找出来。刚好区分度是临界点,具有质变意义。因为大家都是上线的,线上和线下的线特别重要。另一个是2018年的数据,这些都是官方数据,网上都可以查到。

有了数据以后,我们就进行分析,第一个分析语数高和语数低水平的差异。语文和数学两门高的和低的有什么差异?通过这个分析可以看到,2014年新高考数学考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以高考取胜而学习语文或者数学的策略。学语文还是数学?这个政策颁发了以后到底发生什么变化?并没有统一的变化。就是20182017年比较以后,可以发现对于优生来讲这个政策不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得总分率0.7及其以下的人,这个政策是产生作用的。这个事实通过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个是语数高和语数低水平的相关性。这个很简单,配对相关系数,然后考虑它的显著性。这时候就发现很有意思,分析出来得到的结论。总体上来看,他们是中等强度在显著相关的,但如果得分按层次来分完全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好的考生、中间的考生得出来的相关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这里写了一个从得总分率分数段看,却呈现不同的情景。面上好像解决问题了,但仔细看问题还在,这是相关性的分析能看到的。

另外一个是它的区分力分析,这个东西区分到底有没有用?这里面是20172018年的数据,通过对照可以发现,这个方差齐性非常重要,就是说两年的区分度是否一致,如果不齐性的话可能是大小发生变化了,这时候到底是大有益还是小有益?

  这里我们看到一些现象,这是2017年和2018年的所谓的语数低,前面的是语数高的影响,这个是对语数低的影响。这时候如果分析一下3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结论,语数高和语数低的区分率,得总分率0.80.85段,2018年最低投档分数的语数高的区分力显著的高于2017年。这刚好是对我们上海第二个档次学生的影响。

然后可以发现,表4出现的情况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分成了三段进行阐述。实际上可以发现对语数低而言,为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语数低的得总分率0.7的,确实是发生变化了。

  另外我们看贡献度,这张表就可以发现,很有意思。语数高、语数低、英语这些科目对于学生被录取的贡献率完全不一样,甚至颠覆了我们常识性的认识。比如说对于优生来讲根本不管你的语数高或者语数低,先把语文与数学中最好的课做好,接下来搞外语,是这样的策略。往下面看不同的人就是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策略可以对他进行简单的总结。什么意思呢?处于某个分数段的考生,比如说这里是0.851的,倾向于用提高英语科目的成绩替代语数低的成绩,用英语补语数低的短板,不是用提高语数低来解决问题,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另外可以发现,对0.80.85的这个等级中,策略又是不一样的。如果再往下看,可以发现这个对于0.6—0.8这一段学生采取的又不一样。这时候录取贡献率上我们可以达到一个基本的结论。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新高考数学考试政策对最低投档分数得总分率0.7以下的学生,就是中下水平的学生起作用了。但对中上水平的学生,特别是优秀生的影响没有多大作用。第二个是新高考数学考试政策的总体效果与局部效果之间存在差异,总体看很好,局部一看不好,这实际上一种非常反常的现象

  第三个结论,不同水平的人,高中阶段具有不同的学习选择策略。这个策略实际上就是由于他是理性的现实人,他的逻辑是考上大学再说,至于什么大学管,先考上大学。怎么样的东西能让他考上大学就怎么选。这时候就会发现新高考对于改进学生选择高中学习数学的策略影响是有限的,对政策完善来讲我觉得这个实际是非常有价值的结

我们对这个结论做一个简单的讨论,这个结论到底对还是不对?它的成立条件是什么?前提条件就是2017年和2018年上海市秋季高考数学试题难度应该是稳定的,这个难度稳定基本上不可能。为了分析它我们建立了一个体系,叫做数学试题绝对难度模型,各位有兴趣的话,主要依据就是按照SOLO分析。根据前机构、单一结构、拓展抽象结构把里面再进行划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有关的资料。

这个划分可以发现,我们如果把20172018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做一个分析,绝对难度结构就非常清晰了。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上海市2018年的题很明显是比2017年的难了,难的原因在哪?主要表现在单一结构水平的题一个没出。去年2017年是第一年,为了保证整个的稳定,通俗来讲出了一些送分题,今年就没有了,优势是18分,这对考生来讲有很大的杀伤力的。

  对于这个我们做了一个分析,我们认为它具有一定难度结构,根据考生的水平,这个试卷能达到多少分?就是他的期望得分,比如说具备这个能力的人做对这个题成功率是0.5,高一级的是0.25,完全做对前面水平的是0.85,这时候就很有意思。这时候就得出一个结论,上海是20172018年的期望分数就是这个(表8),这个就是理论上试卷的区分考生分数,实践上肯定有出入。有了这个分数以后,我们就发现2018年上海高考题变难了,但对学生获得分数的难度意义上来讲没有变。理论上就能推断,学生的水平确实有所改变,政策某种部分还是起作用了。如果考生,对我们学生的学习数学策略有什么影响呢?这就回到了前面的表,这里不再详细阐述了,就看这个,这是我们学生选择策略的现实依据。这个依据就呈现出我们政策对他的影响非常有限。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汇报的内容,希望大家对它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稿 |教管系2018级硕士 张鲁丹

审核|胡丽娟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