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管理破局---教育治理讲坛第八讲

时间:2017-05-09浏览:520设置

学校教育的管理破局

主讲人:周彬



2017年5月3日下午,我系“教育治理讲坛”第八讲迎来了教师教育学院周彬教授为我们主讲“学校教育的管理破局”。


在系主任李伟胜教授对周彬教授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之后,周彬教授直接切入主题,开始了学术报告。周彬教授认为:学校管理既是一项常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制度引领工作。由于学校管理既负责学校制度框架设计,又负责学校规划突破,还负责学校常规工作的秩序维持。如果没有科学管理和管理规划能力,学校管理者很容易把常规工作置于制度设计和规划突破之上,使得学校教育停滞不前,并导致学校纷争不断。为此,需要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规划能力,把制度框架设计和规划发展突破提升为学校管理的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观点,周教授重点阐述了如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如何发挥学校管理的力量和见证学校管理的高度?

周彬教授曾于2012年到2016年担任浙江海宁高级中学校长;在本次讲座中,周老师结合其工作经验,幽默热情地讲解了其对学校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周教授从其出任校长的经验谈起,讲到了校长应该是管理专家,管理就是把人和人联系起来,运用整体的力量来做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校长要引领学校的方向,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要多做“做大蛋糕”的事,而不只是只做“分蛋糕”的人。但是在引领学校的方向时,校长也不能为所欲为,管理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的同意。据此,可以看到:“世界各行各业做到龙头老大的,很少靠行业技术,但一定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不是要管住学校,让学校不动,而是激活学校,引领学校走向更高高度。在学校里,教学是专业,在专业范围内老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管理是行政,怎么干还得以求得大家同意为前提。”


二、如何通过横向合作协调教师专业个性化与教学工作组织化?

参照职业人员与专业人员的区别,在确认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同时,要防止出现因为教师认为自己是专业人员而导致走向“独断专行”的可能性,或者因为“教书是个良心活”这一说法而忽视学校和班级等组织层面的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周教授提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同任课教师的合作可以更为全面地培养学生,而不至于助长偏科和片面发展;否则,“几位老师教一个班,都按照自己理念塑造学生灵魂,那最终学生灵魂会是什么样子?”实际上,没有学生是主动偏科的,要想让学生得到更全面、更高品质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同一班级任课教师的合作与团结。至于如何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这就是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三、如何通过纵向联合,让规模化的教育通过教学流程化和教学质量监测来提高实效?

周教授提出:“教育是人性化事业,但教育工作因分工而更有效,有分工就有合作,有合作就有技术化和流程化;信息化是流程化基础上的个性化。”以教师培训为例,可以看到:一般来说,新教师总是喜欢最开始一段时间的培训,越到后面的培训就越不受欢迎;但是企业的培训却往往一直很受欢迎,因为培训所学到的东西都是可操作化和实用的。这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在通过培训等方式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时,不能一味强调教育理念,要考虑如何运用“教学技术”(不是“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这种探索之所以有必要,就在于教育不仅仅是“良心活”——在这方面,还需要考虑:“良心与良心怎么对接,如何评定良心产生的教育结果?产品有质检,难道人的培养还不如产品的生产?我们不是不需要质检,而是考虑如何超越质检。那么,学生评价肯定不只是分数,但还有什么呢?”沿着这个方向,关注教学“技术”和“流程”的标准化,也应该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可以就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研究课)来进一步透视这种必要性——上课的内容越简单,课堂教学就越容易出现“精彩”的场面;换言之,当教研活动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时,相伴而生的可能就是教学难度的下降,至少是教学内涵的下降。那么,要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控制难度和精度,可以怎么办?在现实中,可有两个办法:控制考试内容,控制课后作业,这些都是教学“技术”和“流程”标准化的具体体现。(在这方面做到极致的学校之一是成绩卓越但争论不断的某中学。不少人都批评这所学校,但是,批判容易建构难,不能只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要去深入剖析这所学校为什么能成就那么高,特别是他们在教育流程化和标准化方面是怎么做的。)通过这些努力,也许教育就能更好地与时俱进,融入到社会创新的格局之中,提高教育成效。


四、 如果德育不是让学生不动,而是想办法让学生动而不乱,学而不坏,应该怎么做?

德育就是在营造一个精神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不死”的,虚拟的,所以要引领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的精神世界。该技术化的地方就要把技术精细化到极致,该精神化的地方就要把精神引领到极致。“德育不仅告诉学生什么不能做,更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超越而非囿于现在;德育只有走过行为,达到精神层次,才可能发挥作用,精神又必须与成长对接;老师要做学生精神领袖,让学生勇于改变自己,善于改变自己,走向人生高地。”


五、如何通过学校组织架构与学校荣誉体系来建设学校制度与组织文化?

周教授从绩效工资制度面临的一些问题谈到东西方在教师激励管理上的差异,进而提出:“激活老师并不是管理者做了什么,而是知道老师需要什么,管理者满足了什么;个体的力量不可能扛起教育这座大山,虽要有这种勇挑重担的精神,但得依靠群体来完成;学校不是看老师有多优秀,而是看老师在学校工作中表现得有多优秀。”同时,周教授指出:教师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学生,激励教师非常可行的一条途径就是搞好师生关系,让学生感恩教师,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为此,学校荣誉体系的建构就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作为一个组织,“什么学生是好学生,什么老师是好老师,不但学校有标准,还要可操作、有表扬”,让荣誉体系产生良好的文化导向功能。与之相应,学校的组织架构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学校有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就表明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规模越大,专业和行政都必须更强大,而不是非此即彼。”


“学校管理,既是技术,也是精神;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周教授以这句话结束了此次报告。现场的同学和老师也与周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互动,让我们系的第八次“教育治理讲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稿件来源:华东师大教管系微信公众号

链接:学校教育的管理破局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94303188&ver=1&signature=myssp6A1hd*pR*lEsK4aEWLIopOcD2Xkr9XX2eInzoByIL04ZI45LCRqz*sCOcvQjQttSlS*pYNmlhAUMVu9n0gJ3olLLKOZ97uW-ZNPa-D*OPELasoJkD4hj2SChIXCyRDPB5GsQWcOaogZ9H3rLA0kWqKY1pK8*PJx1A5GwQ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