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香港大学刘思达教授做客教育评价前沿讲坛

时间:2024-09-29浏览:10设置

活动回顾|香港大学刘思达教授做客教育评价前沿讲坛



925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教育评价前沿讲坛第二讲——“大学的管理化与教育评价的公平性”讲座于文科大楼201室举办,本次讲座特邀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社会学系礼任教授刘思达作为主讲嘉宾。刘思达教授结合其在北大、芝加哥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在多伦多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工作经验,就高校管理及教育评价与在座师生分享自身所思所悟。讲座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董辉老师主持,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张会杰老师主持,吸引了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刘思达教授阐释了“管理化”这一概念,指出大学的管理化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借鉴企业的市场化管理模式,二是学校存在科层化管理模式,除此之外,刘思达教授认为大学教育还有第三层含义——职业主义。职业主义强调每个成员在组织中的不同功能和角色,大学是教师和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形成知识共同体,具备职业自主性。教师具有临床自主性,拥有教学设计及实施的自由;学生也具有选择各类课程和安排大学时间的自主性。刘思达教授认为,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的许多困境和两难问题究根问底是如何平衡市场化、科层化和职业主义的问题。



接着,刘思达教授从职业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在课业和实习中陷入忙碌已成为全球性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其次,随着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等多元化教学评估机制的普及,以及录音录像等监督手段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受到了影响;最后,过分推崇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及其在学术机构中通过“RAE”式科研评估分配财政资金的做法,助长了学术研究的功利性,削弱了对学术研究内在价值的关注,减少了学术研究的乐趣和积淀。


在讨论教育评价的公平性问题时,刘思达教授表达了对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担忧。他认为,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刚性化可能会损害教育的质量和教师的职业自主性。他呼吁从大学教育的本质等根本性问题出发,反思大学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恢复教育的理想与乐趣,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与质量。此外,刘思达教授还强调跨学科对话的重要性,教育评价不应只局限于教育学领域,而应吸纳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以实现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刘思达教授的讲座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田雷教授联系自己在教学科研,学院管理特别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经历,并结合《不发表,就出局》《慢教授》等著作分享了他对大学的管理化以及教师教学尤其是科研评价的看法。







在互动环节,在座师生与刘思达教授展开了热烈探讨。此次讲座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深入探讨了大学的管理化与教育评价公平性等重要问题,对推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文稿|陈未琼  陈依琳


【来源】华东师大教管系微信公众号2024929日推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