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 第二届“丽娃教育经济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1-10-03浏览:222设置

教育经济学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使命

 ----第二届“丽娃教育经济论坛”成功举办


        2021 9 25 日,适逢华东师范大学建校 70 周年之际,教育经济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届“丽娃教育经济论坛”。会议聚焦“教育经济学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使命”主题,全国教育经济领域的领导、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齐聚上海,传承文脉,共话学术与发展。与会嘉宾就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内涵、教育公益性的坚守与微观活力的激发、教育投融资的新变化等当前学科建设和实践进程中面临的重大学术议题展开讨论,讲述迈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中国教育经济发展新故事,谱写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篇章。


开幕式


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胡耀宗教授主持开幕式

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致辞

       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感谢兄弟单位对会议的支持。他简要回顾了华东师大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阐释了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与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关系。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会长杜育红教授致辞

  杜育红教授代表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致辞,他充分肯定本次会议的主题,即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认为主题紧密联系教育实践,特别有教育经济学的意蕴。杜教授在回顾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历程后,提出未来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五个方向: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和教育的关系;教育与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系;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教育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和效果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微观主体运行机制与决策机制研究。 


大会主题报告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郅庭瑾教授主持第一阶段会议


        会议主题为教育经济学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使命,那么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内涵具体指向什么?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主任王烽对此做了全面分析。他围绕高质量教育的提出背景、当前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四方面入手,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必须重视四个体系:高水平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多样化、选择性的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开放、灵活的生涯发展体系;多元参与共享共建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他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多元、开放、灵活、公平的教育体系,是激发每一个人的自主能动性,为每一个人提供适合的发展机会的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有效的教育体制机制设计,杜育红教授就此主题分享了其最新研究进展。他从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落后于教育发展这一现实出发,对新时代教育机制设计的基本遵循做了三点探讨:(1)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是新时代教育机制设计的首要原则。(2)坚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是机制设计的关键。(3)坚持规则制定和行为选择并重是机制设计的基础。在基本遵循的框架下,机制设计具有四点行为逻辑:(1)信息不对称是出发点。(2)清晰的规则是基础。(3)激励相容是优先选择。(4)有效监管是工具。

        教育机制的设计需要激发办学主体的活力,大学财务管理如何影响学校价值增值?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杨蓉对此做了回答。基于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据,选择大学排名的变化衡量大学价值增值过程,通过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发现大学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提升了学校的科研价值,而对教学价值提升不明显。进一步加强大学财务管理需要从体制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完善入手,还要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教育经济研究所张万朋教授主持第二阶段会议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教育现代化密切相关,那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都包括什么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珏做了精彩分享。他从教育现代化的上位概念“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入手,认为现代化研究在我国基础雄厚、长盛不衰,现代化是几代人的初心和梦想、代表党和国家意志。他探讨了教育现代化中几组重要的关系,包括国家-教育、全国教育-各地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指出国际上三次重要的教育发展先于经济、且实现后发追赶的案例,进而对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进行预测,重点介绍了《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影子教育受到高度关注,高等教育普及化可以为基础教育课外补习降温吗?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薛海平教授给出了研究答案。薛教授通过分析 CFPS2010-2018 五期数据,收集各省高考本科录取率和 985211 高校录取率,发现高等教育规模数量扩张会显著提高学生课外补习参与率,高校扩招对城市学生、父母学历高的学生影响更大,且存在滞后效应。建议:(1)高校规模扩招的时候需要注重优质高等教育质量资源的供给。(2)高等教育规模扩招兼顾不同省份情况。(3)更加注重弱势群体优质高等教育机会。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充足有效的财政投入必不可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胡耀宗教授通过分析国际组织视野中的国家教育成本核算,明晰了中国国家教育经费治理体系的基本实践及其逻辑。他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四”所提出的:“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从我国国家背景、国家教育经费概况、国家教育财政的程序等层层递进,分析我国国家教育经费治理体系。重点探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四”的创新性财政政策与实践,包括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弱势群体扶助等部分。总结核心教育财政数据统计指标及其应用,展现数据如何用于政府规划、预算编制和政策制定。


李明华教授进行讨论与回应


刘海波副教授主持第三阶段会议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田汉族教授从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角度入手,认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决策、激励或约束个体组织的行为,体现自身的价值。他详述了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和教育观念创新内容的五大对应关系,分别为教育与经济发展贡献讨论与教育经济价值观确立、人力资本理论引进和研究与教育投资观的的形成、教育生产理论的逐渐形成与教育效益观的深化、教育产业问题争鸣与教育市场观念的明晰化、教育制度经济学

的孕育与教育体制改革的经济意识觉醒。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父母教育背景如何影响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黄斌教授回顾家庭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和父母教育背景的相关文献,认为以往大部分研究没有很好区分 “遗传效应”和“养育效应”,导致现有研究结论存在争议。他基于贝克尔家庭教育投资理论,利用 CIEFR-HS2017 数据,通过 1999 高校扩招构造多个工具变量,将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细分为提优型和补差型两种,对不同群体(

同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进行异质性分析,得出了富有启发的研究结论。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一流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如何进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宗晓华副教授报告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针对世界上四个排行榜对于本科教育的忽视,他通过访谈多位校长,从投入、过程和结果提出 3 个一级指标、22 个三级指标评价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其团队通过网络爬虫以及分析上百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最终得到第一轮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针对第一轮指标缺少德育评价的不足,第二轮指标重点研发德育评价指标,第二轮 2021 百优榜于今年 9 月刚刚发布于《江苏高教》微信平台,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通过以评促优,助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邱伟华副教授主持第四阶段会议

        教育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是教育经济学核心议题之一,在我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背景下,教育能够缓解城乡相对贫困差距成为热点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陈纯槿副教授就此问题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他通过分档式方法定义相对贫困线,按照收入中位数 40%50%60%分别定义相对贫困线,利用 CFPS 数据的多层混合效应 logistics 模型,发现教育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如对于乡村女性而言减贫效应最低,这可能与农村教育收益率偏低有关。他提出的建议包括构建分档式的相对贫困甄别与监测机制,促进教育在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普惠性作用。


        教育期望在个人教育获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当父母教育期望与子女教育期望有差别时,“望子成龙”还可以实现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佳丽分享了新近发表的成果。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是实现“望子成龙”的关键。家庭社会资本只有在父母与子女具有一致的高教育期望,才能通过频繁的亲子交流、亲子陪伴进行有效传递。当父母和学生教育期望出现不一致时,教育期望的作用会因父母低教育期望带来的社会资本缺失,或学生低教育期望导致的社会资本不能有效传递而被削弱。

        在我国部分高校和专业试点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什么时候选择大学专业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博士生李欣分享了其团队的研究,重点在于信息干预对学生志愿填报的影响。研究数据来源包括知乎上爬取相关内容、宁夏 2001-2018 年高考行政数据等,通过双重差分 DID、事件史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不同干预信息对学生志愿填报有不同影响。强调大类招生优势的信息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强调分类机制的信息则无显著影响,并且干预具有性别异质性,女生更偏向于风险厌恶。研究最后建议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信息干预和援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大规模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保障支持,如何从发展视角看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经费收支结构之间的关系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生陈文博通过实证分析发现:1995~2017 年间 38 OECD 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经费收支结构表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 GDP 的平均比例随毛入学率的增加而上升,社会投入占 GDP 的比例增幅高于公共投入占 GDP 的比例。我国 2017 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OECD 国家在 1995 年的平均水平,有 22 年的发展差距,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要低于 OECD 国家0.5 个百分点。建议鼓励社会投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引导高校构建起以日常性支出为主的经费配置格局。



        科研合作成为教育实证研究的重要生产方式,怎样的合作生产关系有助于提升教育实证论文的影响力?博士生马银琦及其合作者通过选取 15 本教育学期刊中 2015-2019 年间发表的 3800 余篇实证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发现科研合作有助于提升教育实证论文影响力,并且合作研究存在最佳规模现象;科研合作对教育实证论文影响力受合作人数及合作身份的异质性影响,师生合作的最佳规模人数为 2-3 人,同事合作的最佳规模人数为 3-4 人。据此,应鼓励精细指导式的师生合作,推进小作坊式的跨单位同事合作,强化师范高校间优势合作的同时优化国际合作质量,促进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促成更多学科增长点。

        在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中小学就业的现实背景下,综合性大学毕业的教师教的更好吗?这成为人们普遍的疑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张新亮与其合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郑琦等人就公费师范生和其它学生的学业表现差异进行研究,分析某部属师范大学 2018 届所有专业本科生课程数据集,发现公费师范生整体表现比其它专业学生高 0.57 分左右,且在课程类型上存在异质性,即公费师范生专业课表现更弱,但选修课和通识课更好,研究证实了“师范教师效应”的存在。

        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加强他们克服不利环境的 “抗逆力”,博士生蒋帆基于 PISA2018 中国四省市数据,对家庭背景、学校氛围与学生抗逆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在家庭背景层面,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学生抗逆力提升更有效,而家庭社会资本则无显著影响;在学校层面,学校氛围能显著正向影响学生抗逆力。就影响的异质性而言,相对于城市学生,提升学校氛围对促进农村学生抗逆力的边际效益更高,因此建议政府要努力为随迁子女学生提供进入优质学校的就读机会,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多措并举提高弱势家庭父母文化资本。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倾向于招收高学历教师,但高学历教师是否一定能有效提升学生成绩呢?部分研究认为,教师学历与教学需求不匹配、高学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等现象的存在,都可能导致高学历教师难以“物尽其用”。博士生姚昊、马立超基于 PISA2018 中国四省市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位数回归、分样本多层线性回归探究教师学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发现在控制学生家庭背景和个体认知水平后,提升教师学历仍有助于促进学生成绩,且提高教师学历对学优生、乡镇学生、弱势家庭学生、大班额学校学生成绩的提升效益更高。



          (通讯员薛远康、蒋帆、张顾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