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国际研讨会资料十:李明华 | 家长行为在中国教育治理中的作用

时间:2017-12-27浏览:945设置

李明华 | 家长行为在中国教育治理中的作用


李明华:


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就学校治理的主题给大家做一个分析。我的题目是“家长行为在中国教育治理中的作用”。我这个讨论实际上还是有一些相关问题的中美比较,这是因为我在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了15年,我的孩子也是在美国读的书,有一些美国的观察可资比较。我在美国斯坦福读了PHD,我到华东师范大学也是15年,我觉得我可以做一点比较。


教育治理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各个方面怎么样来“共事”来提供教育。换句话说,孩子就像一个面团,社会各个方面如何来“捏”这个“面团”。当然,这个比喻不太合适,因为面团是死的。把孩子比作一个面团是为了形象地说明教育治理,家长也要捏,老师也捏,校长也捏,政府也要捏,都想捏成自己喜欢的。但会总会形成一个机制使他们合作在一起而不是各捏各的,这就是我对教育治理的理解。


我想说的是什么?中国家长捏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的作用,美国人只得羡慕但学不会。这点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中国现在大概是世界上少有的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市场强力导向的国家。如果我们把中国和美国做比较,美国的基础教育简直是太没有市场了。如果不了解,就会觉得相反,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要比中国更为市场导向性。中国最繁华的地方,像上海,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现在孩子最向往的基本上是私立学校。家长整天想的是幼升小,升的是民办小学;小升初,也想的是进民办初中。民办学校就是靠家长的货币选票来指挥的,结果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民办学校会繁盛,什么样的要消亡。

  

这些学校也在那里猜家长要什么,要什么呢?都是考试。中国民办学校好就好在能够给出一些漂亮的考试榜。民办初中几乎都是读高中的,家长不喜欢到所谓的菜中(菜场中学),到了菜中就要读职业技术学校了。所以民办学校很受欢迎,几乎需要极其费力地竞争获得录取。公办学校有什么?因为家长的价值导向几乎千篇一律地要考试,这也渗透到教育局长的细胞层次。虽然一切为了考试升学并没有写入公立学校的办学目标,事实上却是如此。教育局督战校长,校长督战教师。你要是到江苏调查,就会发现,那里的中学过了一段时间,不说一个月,那也是至少三个月要考一次,英文、数学、语文。分数下来一点点,教育局长要问责校长、校长要问责教师;要是成绩上升一点点,那也不得了,像打胜仗一般。就是这样,天天督战。所以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大家千军万马走一条路,就是考试。中国家长的驱动力,驱动到什么程度呢?他们把孩子变成了“职业学生”。


早上6点钟起来,然后上学,吃好晚饭继续功课,学生的功课做完了,家长还要加两个小时的功课,无论如何到930才可以,比较经典的是9301000睡觉。除此之外,很多学生是没有周末的,天天在学习。大人们上班是一个星期五天,这些学生是一周七天。学生一到周末怎么折腾呢?礼拜六早上要到什么地方去培训班,下午到什么地方去,晚上还要到什么地方去,礼拜天上午到什么地方去,下午到什么地方去,大部分家长把礼拜天晚上还是留着,但很多也不留了,礼拜一到礼拜五通常也都晚上不占用的,但也还是有占用的。


今天我们的成年人,在中国的成人,大概除了国务院总理和主席没有人比我们小朋友更辛苦的了。怎么会做到这一步?中国8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的时候,人家说中国、韩国、日本,储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尽管大家收入低,拿出很多钱来投资,也就是说,减少今天的消费增加未来的消费。如果小孩子除了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称为“活动时间”,而把“活动时间”分为“当前玩乐时间”和“学习时间”。我们可以大致把“当前玩乐时间”的活动跳橡皮筋、打打架算是当今消费,而把“学习时间”看成是为了未来长远发展的时间,因而看成是投资。那么,今天中国家长在分配自己孩子的“活动时间”的时候绝对是挤压当今消费,而倾向于长期投资的。也就是说中国家长的理性计算,绝对是长期利益导向型。这是根深蒂固在中国老祖宗那里的。


中国人的最大特点是,个体决策的理性和理性判断实施的坚定性。中国人认同为了长期利益而牺牲眼前享受的理念。经典:《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为了将来考上一个好大学,认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竞赛一直从考大学倒推到孩子出生,还恨不得从胎教就开始比赛。中国父母是讲究卧薪尝胆,“寒窗10年”,为了长远利益可以很多年在一个地方辛苦。


美国人可不是这样子的,我在斯坦福读PHD的时候参加的各种教育类课,几乎都是公认,为了将来很久远的成功来激励孩子学习上不成功的。美国的学校是

引领孩子用一个什么志向来激励孩子常年奋斗式学习的,认为孩子在快乐当中才会学得好,学东西像玩一样开心才可以学得好。美国真的是在这方面要大输特输了。我当时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教授们带领我们讨论美国总统的一个教育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表于1983年的A Nation at Risk 这个报告。这个报告中说,谁要想打败美国,第一就是把美国教育打垮。这个报告还说,结果是美国人因为没有办好教育,自己把自己打垮了。从那以后,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人一起不断地讲要提高美国教育的国家竞争力,要增加美国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长度,缩短暑假等等。在美国总统和政治家的言谈中,似乎就是要把教育的竞争当成核武器的军备竞赛一样,要跟世界进行教育竞赛。但是美国老百姓似乎不争气,他们过分讲究眼前的游玩。他们在分配“活动时间”的时候比比中国人,更多地配置于“当前玩乐时间”,更少地用于“学习时间”。结果就是可以预见的了。比如,我女儿在美国读高中的时候,英语再好也好不过美国人。但经常她的英语得A,她的美国同学却得B,为什么?是因为放假的时候,美国学生都跑出去旅游了,我女儿就待在家里做英语老师布置的题目,结果她的作业交了,不少美国同学却没有交作业。中国人绝对在孩子时间分配上讲究的是长远投资,美国人讲究的是短期的快乐。这样,中国人在人力资本投资上是要赢了。


有趣的是,今天知识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垄断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中国的家长,现在表现出来是中产阶级,实际上农民工的家长只要有可能的话也一样,英语至上。我在做一些实验,我们实验小组里的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两年级的学生都在读美国的原版小说了。绝对跟美国同龄人读一样的作品。等到这批人大学毕业,他们会怎么样?可能谈情说爱的英语不如美国人,但他们的工作中使用的英语,很大一部分却会超过美国人。结果就是中国的双语人才、高知识的人才,在世界上铺天盖地。在国际机构、跨公司里面,中国人在里面占的比重会迅速上升。他们拿的是国际工资。有意思的是,在网络世界,高层次的知识劳动力市场已经国际化了,无国界了。处理纽约关于医疗方面的研究工作,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完全可以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一起参与做。也就是说工作人员可以来自世界各个地方,关键是你的竞争力。


中国家长的理性行为,使得中国成为未来世界富裕的国家。因为中国有大批人的英语跟美国人一样流利,将来他们跟世界任何发达国家知识劳动者工资是一样的,因此能提升中国国人的收入使中国成为富国。


择校的市场机制,使得家长在中国的治理结构当中权力至上。中国家长的理性行为决定小孩子从小一切的努力,就足以提升人力资本,中国家长英语优先发展的理念,使得中国高级人才将会铺天盖地的地走向世界。有趣的是今天这个世界,物质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力资本才是决定性的。真正有价值的是高知识人才。因此,中国又赚便宜了,网络经济使得中国劳动者可以在上海、北京各个地方做工作,但却是参与国际的知识劳动经济,拿的是和美国人一样的工资。中国家长的理性行为成就了中国的世界富国梦。


中国教育还能办的更好吗?我认为是潜力无限。如果中国教育能够走向个性化,中国的创造型人才又将铺天盖地地出现。中国过去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大国,早就了过去三十年中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的大国。


中国将来会依靠普及型的高级、高端人才,铺天盖地的人才,使中国进入世界富裕国家的行列。中国家长们的理性行为造就未来中国的高端人力资源大国,贡献啊!这就是我想说的,谢谢各位!


发言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授,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3R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和实验,MOOCs,未来学校研究,新兴的教育和培训商务机会‚及利用这些机会的商务模式,中国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教育认证,特别是教师教育。


图文来源:华东师大教管系微信公众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