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系成功举办第三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国际研讨会
直面挑战:未来教育领导的哲思和实践
第三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国际研讨会圆满完成
未来教育领导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哪些?教育领导者如何应对学校变革所带来的挑战?教育领导者应当如何促进教与学?如何把握当前教育治理和学校变革的国际趋势?如何推进学校变革的动力机制?
2019年11月2日,第三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系(教育经济研究所)、《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ECNU Review of Education,ROE)编辑部、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共同举办,以“直面挑战:未来教育领导的哲思和实践”为主题,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多位教育领导领域知名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工作者、部分教育学CSSCI期刊主编齐聚丽娃河畔,交流教育领导的理论与实践智慧,共同回应教育领导领域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探索如何建立新的教育治理与变革的理论和实践的框架。
开 幕 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主任胡耀宗教授
上午的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系系主任胡耀宗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表达了对各位嘉宾的诚挚欢迎,强调在教育领域里面,教育治理、学校变革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怎么构建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治理的体系和推进学校变革的动力机制?是学校需要继续探索和不断探究的重要问题。荀渊教授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一直推进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推进中国教育研究与世界各国教育学院、大学在教育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试图在国际教育研究和实践之间找到一种比较恰当的对接,能够既推进中国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提升中国教育学的科学化、理论化水平。希望通过这场学术会议,在对话机制中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治理与变革的理论和实践的框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与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
《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常务副主编陈霜叶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无可避免地需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让世界更全面多样地了解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是关于中国的期刊,希望通过和教育管理学系的合作,跟与会专家有更多的合作,延续在会议讨论时的激情和火花,最后把它凝结成最终的产品,让它留在历史的舞台上,让后人可以不断地查阅,不断地翻看。
《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常务副主编陈霜叶教授
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奚洁人教授从时代和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问题:我们的学校如何进行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什么?奚教授指出,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此次会议正好是配合或者落实中国开的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制度的创新完善、能力的提升,走向现代化,使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好的作用。奚教授强调,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本身是一个进步,是一个创新,是一个变革。学校要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就要不断的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是仅仅为了变革,而是为了教育的使命,培养我们的人才,更好地直面全球的挑战,来进行我们哲学的思考、实践的探索,提供我们时代的答案,贡献我们对时代的智慧。
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奚洁人教授
在开幕式的环节中,“全球教育领导与协作研究中心”成立仪式隆重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主任董辉副教授宣读中心宣言,“全球教育领导与协作研究中心”主任冯大鸣教授为特聘研究员和访问研究员颁发聘书。“全球教育领导与协作中心”矢志以学术立身,在“着眼全球、扎根中国、立足上海”的研究视野下,密切关注全球教育领导和管理研究的前沿动态,深入研究并讲述好教育领导的中国故事和上海经验,积极推动中国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同世界进行对话、交流与协作。
主 题 报 告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郅庭瑾教授
大会的主题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郅庭瑾教授主持。
如何借助于信息技术,使得我们的教与学发生本质的改变?如何从研究到实践,真正地使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教学、学习的行为深度建立连接?泰国玛希隆大学著名学者菲利浦·海林杰(Philip Hallinger)带来了“让变革在中国发生:教与学的创新”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世界智慧的交融当中,东方智慧在近几十年开始焕发光彩。基于教育变革是建立在以学习方式为基础的变革之上的理念,Hallinger教授分享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系统的学习方式并介绍了它在泰国、韩国、美国和中国的应用以及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批判性思维和在实际场景运用能力的成果。
泰国玛希隆大学著名学者菲利浦·海林杰(Philip Hallinger)
教育领导的研究如何与实践紧密结合?如何与政策制订紧密结合?如何关注情境的差异?英国诺丁汉大学克里斯托弗·戴(Christopher Day)教授以“学校领导如何让学校迈向成功”为题指出:很多教育研究无法落地是因为教育变革政策没办法跟现实紧密结合,而大部分的一线校长又从来不会使用学术界所用的理论,因此建议学术研究者应与教育一线有密切的联系并应尝试改变研究范式。Day教授基于2002年开始的国际学校校长领导力项目,指出了跨文化环境下优秀校长的一些因学校特征导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不是被动接受政策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变;运用不止一套理论并且会不断发展变化;具有个人魅力和领导力;能将自己的思想向学校中的老师辐射;进行分布式领导,在全校构建信任文化;拥有一定的受挫力;拥有持续的热情;依照一定阶段不断发展。
英国诺丁汉大学克里斯托弗·戴(Christopher Day)教授
第三方机构在教育创新中该持什么样的定位?应当如何发挥作用?面临的机制障碍有哪些?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克里斯托弗·卢宾斯基(Christopher Lubienski)教授聚焦“第三部门与创新:竞争战略、激励和变革障碍”,介绍了第三部门在教育领域带来的新的影响、挑战和机遇,内容涵盖世界各国政府购买第三部门服务、特许学校、社区学校、第三部门对教育政策和对招生影响等。
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克里斯托弗·卢宾斯基(Christopher Lubienski)教授
三位重磅国际学者作开场主题报告,全球教育领导与协作研究中心主任冯大鸣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尹弘飚教授和台湾嘉义大学黄月纯教授参与问答环节。冯大鸣教授认为Hallinger教授研究计算机模拟项目将近30年,这种专注和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尹弘飙教授针对Christopher Day教授提到的成功领导人与成功学校之间的关系,从人、地点、政策这三者的交流做出回应:强调了人的情商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在学校这个地点,信任文化的建立也非常重要;最后要看到政策和文化情境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政策。黄月纯教授肯定了Christopher Lubienski教授演讲主题的重要性,认为第三部门设立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可以在中小学校间发挥一种鲶鱼效应,使家长有了第三个选择。同时第三部门的教育机构或学校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资源可能会是他们遇到最大的障碍。针对以上三位嘉宾的回应和几位现场参会人员的问题,Philip Hallinger,Christopher Day和Christopher Lubienski又分别回应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回应嘉宾
参会嘉宾
【来源】华东师大教管系微信公众号2019年11月12日推送